大溪就像一本故事書,每翻一頁都是鮮活的角色、精彩的故事,每個場景都擁有自己的風采。生活在大溪的小草,總是從這中得到各種滋養,在文化的澆灌之中成長。有來自木藝老師的新創,有米食專家的炊粿,有來自山林的泰雅文化,也有地方社頭的關心與分享。繼去年樂豳社帶領孩子們認識624遶境文化、今年關公生時邀請孩子們親身參與,今年九月,在地經商人士組成的社頭「興安社」,也帶著豐富的內容來到書屋,與孩子們度過了精彩的夜晚。
熱鬧滾滾的大溪624遶境剛過,各社頭終於不再忙得焦頭爛額,星期三的晚上,興安社的社長社員們來到書屋,成員有故事媽媽、有學校的美術老師,還有熱情的哥哥姊姊。故事媽媽帶著手繪的插圖,將興安社的故事娓娓道來:早期的興安社是大溪的經商人士組成的,所以遶境的時候,看到有「好大的算盤」還有財神爺裝飾的車,就是興安社了……
聽完了故事,孩子們開始動手做,將興安社最初代與現在的最新的社徽,絹印在環保背袋上,在用顏料彩繪出自己喜歡的圖樣,讓孩子們驚喜不已的,是帶著他們動手做的老師,竟然就是他們在學校最喜歡的MOMO老師!這才發現,原來不只MOMO老師,在場的還有轉角機車行的老闆、常在路上遛著一隻黃金獵犬的姊姊……來自大溪各個角落的人們,原來卸下了平日的工作,還有著另一個身份:社頭人。他們在六二四關公生時一同讓大溪小鎮熱鬧非凡,然後在一年其他的時間裡,也努力的將在地文化好好的保留、傳承。
小草的孩子們就如同全天下的孩子們,不一定每個人都對社頭有興趣,一如上泰雅文化課時,也不是每個孩子都充滿熱忱,但是一屋子興安社的大人們並不介意,依然微笑的陪伴著他們,因為文化就是這樣的,不用灌輸只要分享,在耳濡目染之下,就連不感興趣的孩子也能在別人問起時很有自信的說:「這就是大溪特別的文化。」這樣就足夠了吧?
大溪分部的各種文化課程還會持續,讓「多元」兩個字不只是社會課本上的油墨印刷,而是孩子們真切付出了時間去認識、去感受,真正成為一個能夠欣賞差異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