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學會問對問題」是在學習很重要的能力,隨口發問問題不難,但是問對問題就是需要下一番功夫,訓練「耳聰目明」,讓孩子張大雙眼看、打開耳朵聽,藉由觀察周遭的人事物,讓好奇的翅膀飛翔,產生了開口詢問的刺激,小記者課的設計就是因著這樣想法而生的一門課程,用十周的課程,讓孩子們化身為小記者出發採訪社區職人,這些他們每天經過的職人店舖或工作室,像是生活的一角稀鬆平常,但透過實際採訪過後,讓職人娓娓道來的在他們心中生根,作為探索生涯的一份體驗。 | 生命記事 | 小草書屋∞青草職能學苑

「學會問對問題」是在學習很重要的能力,隨口發問問題不難,但是問對問題就是需要下一番功夫,訓練「耳聰目明」,讓孩子張大雙眼看、打開耳朵聽,藉由觀察周遭的人事物,讓好奇的翅膀飛翔,產生了開口詢問的刺激,小記者課的設計就是因著這樣想法而生的一門課程,用十周的課程,讓孩子們化身為小記者出發採訪社區職人,這些他們每天經過的職人店舖或工作室,像是生活的一角稀鬆平常,但透過實際採訪過後,讓職人娓娓道來的在他們心中生根,作為探索生涯的一份體驗。

課程的安排上,藉由在地土生土長的導覽安導老師的介紹,了解寺廟中雕樑畫棟的來由與意義,孩子們更貼近在地的歷史;藉由甘樂誌攝影記者小白老師的引導,了解光線與拍攝對象的相互關係,孩子們理解光線對拍照的重要;藉由甘樂誌採訪記者偉峰老師的提問,了解採訪的綱要如何建立,孩子們認識到精準提問的力量,一連串訓練把小小記者腦中的知能建立,接下來就是正式上場的考驗了!

採訪前孩子們與老師圍坐在書屋閱讀區的桌子前,開始建立初步想像的訪前會議,老師挑選了社區職人夥伴-「書福咖啡」與「三藝金工」作為採訪對象,因為是孩子們熟悉的訪者,他們較容易進入狀況,一連串問題的丟接開始,一來一往間,老師帶領著他們由天馬行空開始收斂問題,找出訪問社區職人的切入點,磨好槍後準備上場囉。
採訪當下,擔任訪問記者的孩子不熟悉而不斷NG,不是問題斷句不對或是忘了要問什麼發楞,整個小小攝影團隊一起練習了耐心等待,尤其是拿平板擔任攝影的孩子,要維持鏡頭不晃動而咬牙忍著手酸,偶有小抱怨卻還是堅守崗位,雖然狀況不如心中預期,看著她展現責任感而堅持著,而擔任訪問的記者也因為自己的表現不佳影響到整體拍攝的進度,理解了原來團隊運作中,個人表現不佳會整體拖延,所以當我們提出練習想說的話重複十次,把稿順好的要求,他一改平常會想放棄練習的情況,一次一次地唸好,實際體驗能夠刺激孩子許許多多的感受,每個感受都是小小轉變的起點,一點一滴的內化成孩子具備的能力。

從練習觀察到上場採訪,從一個不懂得問好問題的小毛孩到可以連環提問的小小記者現身,很感謝社區夥伴耐心等候孩子們進步,不介意NG拉長採訪時間,也在他們沒定義清楚問題時,機智的回應把問題引導到正確方向,讓拍攝流程順暢不少。每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大人願意放手嘗試,而成功經驗的建立會讓他們更有自信地向前進,感謝每個默默在孩子背後付出的推手們!

以上是小草誌記者彩茹,在三峽為各位報導小記者課程內容!謝謝大家!

 

採訪當下,擔任訪問記者的孩子不熟悉而不斷NG,不是問題斷句不對或是忘了要問什麼發楞,整個小小攝影團隊一起練習了耐心等待,尤其是拿平板擔任攝影的孩子,要維持鏡頭不晃動而咬牙忍著手酸,偶有小抱怨卻還是堅守崗位,雖然狀況不如心中預期,看著她展現責任感而堅持著,而擔任訪問的記者也因為自己的表現不佳影響到整體拍攝的進度,理解了原來團隊運作中,個人表現不佳會整體拖延,所以當我們提出練習想說的話重複十次,把稿順好的要求,他一改平常會想放棄練習的情況,一次一次地唸好,實際體驗能夠刺激孩子許許多多的感受,每個感受都是小小轉變的起點,一點一滴的內化成孩子具備的能力。 | 生命記事 | 小草書屋∞青草職能學苑

這天,上午好天氣,下午,卻下起了大雨。大多數的孩子,都渴望去菜園,小宇(化名)又穿了雨鞋來書屋,因為小宇記得我說過,穿著雨鞋,在菜園活動時會更方便。他已經連續兩個星期三,都穿雨鞋來書屋了,我很感動他這麼喜歡去菜園。他笑著跟我說,今天他的雨鞋因為雨天而發揮功用了。

雨天的活動課,我準備帶孩子動手做「粉圓愛玉」,我帶了愛玉仔、棉布包、砂糖、粉圓、芭樂、柚子、我爸種的金桔,另外也帶了一箱的樂高積木。這兩個活動,孩子可自由決定要參加哪一個。我到書屋時,貞子(化名)、蘋果(化名)、玉米(化名)已經在做他們買來的手作物品了。我說明了今天的課程,女孩們大都選跟我一起做粉圓愛玉,男孩們跟小思(化名)決定玩樂高。
 

愛玉組的在搓完愛玉後,繼續他們的手作。樂高組的,圍著木板上的樂高積木在做個人的作品。沒多久,小宇生氣了,他氣呼呼的跑到樓上的教室,不久就傳來桌椅倒下的聲音。我並沒有馬上衝去樓上,我想讓小宇有發洩情緒的機會。後來,貞子、玉米、蘋果上去樓上,我也跟上去,我本來不希望他們也上去,因為我怕他們講的話會刺激到小宇,沒想到,他們是上去安慰他的,我當時其實很感動,平時看這幾個小女生講話大喇喇的,沒想到此時的他們,展現出對小宇的關心與包容,我自己意識到因為我跟大家相處還不夠久,所以還不太知道每個人的個性,才會覺得那三個小女生會說刺激到小宇的話,我太小看他們了。
 

後來,剩我跟小宇在樓上。我說:「我看到你很生氣,我也看到生氣的你,有努力在克制自己不傷害到別人跟自己的身體,這樣的努力,是不容易做到的。」接著我問小宇事發經過,小宇說,他要跟小猴(化名)拿小猴先拿到的積木時,小思一直在旁邊碎碎念,後來小猴願意給他積木了,小思還再講一些不好的話,所以他很生小思的氣。然後我再跟小宇確認他生氣的原因,小宇表示他可以接受小猴不給他積木,但他無法接受小思叫小猴不要借他,他覺得這不關小思的事。
 

跟小宇談話的時候,我感受到小宇的真誠,他很願意跟我說他的感覺。我自己能做的,就是在他發脾氣的時候,確認他沒傷害自己跟別人,然後聽他敘述過程跟感受。接著請他將桌椅復原,也跟他說等下我來跟大家分享生氣的時候怎麼辦。然後他下樓了,又跟大家一起玩積木。

孩子在玩積木時,我過去跟他們一起,跟他們說下次如果很生氣時,可以練習把雙手慢慢握拳,讓自己把氣,都集中在拳頭上,然後吸氣,接著大叫一聲「ㄏㄚˋ」,同時張開原本握拳的雙手,把氣排出來。如此練習幾次,應該可以慢慢讓心情比較平靜(這是我前陣子去學薩提爾的溝通課程時,老師教我們的方法)。我請孩子們一起練習,大家一起說「ㄏㄚˋ」時,還蠻有趣的。雪碧說:「這樣做,別人會不會當我是瘋子呀?」這真是一個好問題。我說可以在自己家的浴室、廁所等較不會讓別人看見的地方,讓自己有發洩情緒的機會。

我們的文化裡,到底怎麼看待生氣這件事?據我的觀察,我們不希望孩子生氣,當小孩生氣時,大人會說不可以生氣;當小孩哭時,大人會希望小孩不要哭,也許是拿出糖果討好,也許是恐嚇小孩。總之,就是傳遞「哭」或「生氣」是不好的,大人這樣的價值最後也複製到我們的孩子身上。

但是,「哭」跟「生氣」都是表達我們情緒的方式,我們應該教孩子:你可以生氣,但生氣的時候,不能傷害到自己或別人。這樣的方式,才是一種情緒教育!教孩子面對自己的情緒、處理自己的情緒,不要讓孩子壓抑情緒、否定情緒來得健康!上溝通課時,老師還跟我們分享,他家還有一個「生氣角」,讓大人、小孩可以在那個地方發洩自己的情緒。我就想到,我們的教室,也應該要有一個「生氣角」,放沙包或抱枕,供生氣的人垂打。積木課的尾聲,他們幾個孩子,居然自在的唱起歌來。邊玩積木邊唱歌,孩子們享受這樣的時光,我則在一旁享受這樣的畫面。

我幫他們的作品拍了照,答應孩子,我會準備另一組積木,放在書屋。然後,請他們幫忙收拾,也請他們拆掉自己今天的作品(孩子會捨不得,所以我請他們跟自己的作品拍照)。過程中,產生了第二次衝突。小駿(化名)捨不得自己的作品,所以還沒準備好要拆,但小猴磨刀霍霍,準備幫別人完成這個工作,於是造成了小駿的不舒服。我請小猴要尊重別人的意願,不可強行拿走別人的作品且迅速拆解。

「要孩子學會尊重別人之前,大人要先尊重孩子」,這是今天課程中,我的第二個反思。孩子們這些不尊重別人的舉動,來自他們累積了多少大人對他們的不尊重呢?

粉圓、愛玉,在貞子、蘋果、玉米的照顧下,順利完成了。粉圓很Q,愛玉則有進步的空間。我帶去的金桔跟砂糖,也都被孩子們用光了,這天的糖分攝取,應該超標了。

文字/ 廖彩茹 老師

Close Menu